[转] 海南天然橡胶调查

2014-12-09 01:28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浏览:613 评论:(0) 作者:开拓者金融网

  编/者/按

  2013年以来,对于橡胶产业来说无疑是

  一个“寒冬”。天然橡胶价格的一路走低,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

  我们不禁要问,胶价怎么了?市场怎么了?由于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下游需求低迷,出现供应过剩;近年来国内进口复合胶大量增加,对天然橡胶价格形成冲击;库存较大,压制价格反弹……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从事天然橡胶生产、加工的海南橡胶(601118,股吧)人承受了巨大压力。

  11月底,《每日经济新闻(,)》前往海南实地采访。胶价何时才能走进“春天里”?这不仅是胶工的期盼,更是全体海南橡胶人的愿望。

  行业现状

  天然橡胶跌破成本价 海南胶农砍树种槟榔

  每日经济新闻 陈鹏丽 发自海南

  11月21日早上7点多,当地温度20℃左右。换作以往,这个温度这个时间,村民们应该都在忙着收胶水。但如今,海南省琼中县营根镇崩坎村的村民们却正在吃着早餐,闲拉着家常。

  今年9月初,泰国政府计划再抛售11万吨天然橡胶国储的消息在国际市场传得沸沸扬扬。但营根镇崩坎村的村民们并不知道这些,他们知道的是,9月底,胶水收购价多年来首次跌破了1元/斤。干胶收购价跌破万元至9800元/吨。这意味着,割一个早上的胶,才能换来几十块的收入。

  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主力合约9月份一路下跌,整个9月,1501合约最低价为11710元/吨,月收盘价为12220元/吨。国际橡胶期货从2011年2月初的43500元/吨至今年12月5日,已经跌去70%有余至12290元/吨。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在海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发现胶价下滑导致琼中甚至整个海南胶农割胶积极性下降,部分地方弃割弃管,崩坎村甚至出现改种现象。

  胶农:今年仅割胶3成

  “早上起来吃完早餐,10点多,家里不割槟榔的村民,便会自己骑摩托车或者搭村里固定班点的公交,到8公里外的营根镇中心逛街。下午回到家,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琼中县营根镇红岭村支部书记董德方向《每日经济新闻》如此描述当地胶农的日常生活。“胶价低,普遍都不割胶了。”

  9点半左右,当来到村民李文安家时,他正悠闲地坐在家门口的大椅上和前来串门的村民聊天。“你都不要说今年的胶价了。”谈及橡胶,李文安一脸无奈。在琼中,胶农为了方便,往往直接卖胶水。而目前,胶水每斤1.2元。“今年割胶都不够辛苦钱。”李文安告诉,他家有30多亩橡胶。今年只割了不到3成。他表示,种植一亩橡胶大概需要3000~5000元的成本。去年他家的30多亩橡胶,还能为家里带来两万多元纯收入,今年却只有六七千块的样子。

  在崩坎村,除了弃割胶水外,部分村民还改种了橡胶。村民黄学安就是其中之一。他家共有30亩橡胶,今年就一口气砍掉了10多亩。“砍了一半,留下一半给我孩子割,但现在我孩子也不愿意割了。”黄学安告诉,“要是不淘汰的话,树还在那里,就要管理,就要天天亏。”

  他说,10斤胶水能提炼3斤干胶。按照一斤胶水1.2元计算,平均下来,今年一棵橡胶树割一刀只能赚1~2毛。一个月大概能割上15刀。“我们家今年一点胶都没割,这个价格割了也没用。据我所知,我们村今年应该没有人会下肥了。”

  在崩坎村,改种的不止黄学安一个。今年当地槟榔价格高达8块多一斤。虽然槟榔种下去最快也要6年才能收成,但相对于橡胶,种植槟榔成本少。

  红岭村委会下属4个小村分队,今年就设有6个槟榔收购点,而橡胶收购站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村民个体自己开的收购点,因为胶农不割胶,被迫关门。只有橡胶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站正常收胶。发现,在琼中到处可见“大量收购槟榔”的收购牌,但胶收购点所见不多。

  胶价低迷,胶农往往会选择不施肥不管理,以减少种植成本。琼中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学告诉,弃割在琼中是个别现象,个别种植面积大的还是要割,但弃管的现象比较普遍。

  农场:胶工月纯收入不足百元

  胶价不好,农民可以选择割胶或是不割。但作为地方国营农场的员工,如果上了年纪,就只能选择继续割胶或者放弃岗位。

  新市农场是琼中县地方国营农场。据新市农场第七分队的队长王成海介绍,新市农场在琼中共有14个连队。每年,政府会给每个胶工定产,今年定产是一株一年产4斤胶。农场里的胶工每个月的工资按照产量来算,达产,干胶产量农场和胶工七三分。不达产,每个月扣钱。

  当《每日经济新闻》来到新市农场第七分队时,两名胶工正割胶回来,在农场的凉亭里歇息。来自五指山的老王今年50多岁,他告诉,“今年干了这么久,一分钱都没拿到,因为不够定产就要从工资里面扣。”

  据老王介绍,他们在农场8个月的割胶工作期,要交800~1000元的养老保险。“几乎每个月都要从自己兜里拿钱出来交养老保险。”

  第七连队现在还有27名胶工,2名年轻的胶工今年因为胶价低赚不了钱,选择暂停岗位,出外打工赚钱。老王说,往年胶工每个月除去要交的费用,还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但今年,胶工的每月纯收入甚至降至不足100元。

  第七连队综治信息员黄国祥表示,员工的工资跟干胶挂钩。胶工每个月要交给农场212元的保险费。10月份,除去所有要扣除的费用后,每公斤干胶的纯收入只有6.6元,而一般来说,一个胶工一个月能割200多公斤胶,但要和农场三七分成。

  另据了解,倘若整个农场每月定量不足,领导也要扣钱。“今年我们连队产胶量不大,但农场却将定产从每年3.8公斤/棵提至4公斤/棵。产量不足,胶价又低,胶农赚不了钱。”黄国祥告诉。

  据黄国祥透露,新市农场今年因为红岭水库建设而导致大片农林将被淘汰,农场方明年将实行改制。据其估计,改制内容其实就是因为农场种植面积缩小,“50岁以上的、没有能力、没有文化的,按照工龄付钱,然后让工人们自己去谋生。”

  部分橡胶服务站被迫关门

  随着国有农垦种植的发展,农民也渐渐加入橡胶生产行业。土地改革之后,农田承包到户,农民们开始种植橡胶。这是海南民营橡胶共同的发展模式。

  经过60余年的发展,海南已经成为我国最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810万亩,并且形成了农垦、民营二分天下的局面。

  琼中在海南是民营橡胶占比较大的县城。琼中的民营橡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整个县除了2家农垦分公司外,其他都是地方国营橡胶基地和民营橡胶的区域。

  琼中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是管理琼中县橡胶产业的机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廖孝文告诉,据他们统计,去年底,琼中县民营种植面积达34.28万亩,国营种植面积有49万亩,预计今年民营橡胶将达36万亩。他透露,目前干胶的价格为11000元/吨左右,而民营橡胶的生产成本为8000元/吨,农垦为12000元/吨,目前胶价已经跌破了农垦的成本价。这个说法得到了海南橡胶董秘董敬军的证实。“目前肯定已经跌破成本价,但我们具体的成本是多少不方便透露,属商业机密。”

  据琼中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13年,除了农垦之外,琼中民营橡胶年产量为1.7万吨。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估计,今年民营橡胶总产量将降至1.3万吨。“主要还是价格的影响,导致产量变低。大家都懒得割了。”

  在琼中,胶农一般将收集的胶水交到村子里的胶水收购站或者服务站。胶水收购站是村民个体户或者下游生产企业设立,而服务站则是琼中福岛橡胶专业合作社设立。据合作社理事长郑忠光介绍,目前,合作社已有1500多户社员,收集到的胶水,统一打包销售给固定合作的加工厂。在琼中,这样的加工厂只有两家。加工厂将收到的胶水或者胶片初加工,形成乳胶或者标胶,销售往下游生产企业。

  福岛橡胶合作社已在琼中县各大村落集合地布局10个服务站,地域覆盖率达60%~70%。但今年因为胶价低,不少村民弃割,10个收购站中有2个被迫关门。“没有人割,收不到胶,”郑忠光表示。

  “去年初19000元/吨,目前才11000元/吨,跌了40%左右。今年初还有14000元/吨,到现在一路下滑。”郑忠光说,去年合作社交易额达3000万元,折成干胶1300吨。今年收购量也下降,最多也只有1000吨,较去年全年下降30%左右。

  昨日,中国国储局官方网站发布消息,2014年12月5日收盘后,国储局下发了天然橡胶邀标文件,正式启动了2014年天然橡胶收储。

  这或许能给萎靡的海南橡胶产业带来一些可喜的变化。

  市场剖析

  价格走低背后:天然橡胶产能过剩复合胶“绕开”关税入境

  国内橡胶价格与国际橡胶基本一致。中国热带农业研究院橡胶研究所副所长谢贵水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而天然橡胶价格不断下挫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供过于求、原油价格连跌以及复合胶的搅局。

  在东南亚橡胶主产国提价措施失效的情况下,泰国前副总理披尼・扎禄颂巴公开表示,是东京以及新加坡两地交易所主导的橡胶期货价格导致现货价格的暴跌。但海南橡胶董秘董敬军却认为,作为橡胶最大消费国,我国完全能够主导国内天然橡胶价格。

  合成胶与复合胶“搅局”

  国际原油价格与天然橡胶同步变动,是因为石油是合成橡胶的主要生产原材料。石油价格连跌,意味着合成橡胶成本不断下降,价格也会下降。

  所谓合成胶,即是由人工合成的高弹性聚合物,广义上是指用化学合成制得橡胶。除了合成胶,复合胶是国内橡胶市场的另一搅局者。

  世上本无复合胶的说法,复合胶的由来是人们投机取巧的衍生品。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秘书长郑文荣告诉,目前,海关对复合胶的定义为“纯度为95%~99.5%的橡胶。”但其实它就是另一种天然橡胶。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为了保护国内天然橡产业,国家规定将天然橡胶配额外税额定为20%~25%,以形成税收壁垒。最早的复合胶2000年在青岛诞生,一些人利用青岛保税区的政策,开始在保税区内加工复合胶,关税当时只有8%。人们为了避税,往天然橡胶中添加一定量的炭黑或合成胶等,创造了“复合胶”一物。而后,国家对复合胶征收5%关税,复合胶热潮暂退。

  2009年,东盟“6+1”的关税政策再次调整,把东盟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进口的复合胶,协定税率从5%再次降至0。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橡胶需求国,在此关税政策下,国内外都纷纷瞄准中国复合胶市场。

  “原来复合胶里还会混杂一些炭黑之类的,现在都不混了,直接在天然橡胶上挖个洞,填上一块合成胶或其他物质,贴个"复合胶"的标签,就可以零关税进来,海关无法检测。进关后,把那块东西取下,就完全是天然橡胶了。”郑文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这样一来,复合胶对国内天然橡胶价格的冲击更大。

  2013年,复合胶再衍生新功能―金融属性。因为瞄准复合胶的零关税,国内外部分人士,借助国外贷款低息,在国外美金贷款购买大批复合胶,再到国内低价销售,套钱投资。

  根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复合胶的进口量暴增至154万吨,而去年橡胶进口总量为418万吨,复合胶占到了1/3左右。

  据郑文荣预测,今年复合胶的进口量将会更大,预计将超过160万吨。

  供求格局短期难变

  对今年橡胶价格的下滑,谢贵水表示,根本原因还是全球天然橡胶供大于求的原因。他说,我国加入WTO之后,虽然国内橡胶年产量自给率不到20%,但国际橡胶的产能过剩仍然在中国市场体现并发挥作用。

  11月18日,第二届海南橡胶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天然橡胶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家云集,探讨国内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情况。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达成一致意见:未来1~2年,国内橡胶价格仍将低迷,即使有所回升,幅度也不大。

  谢贵水告诉,这主要是因为页岩油、可燃冰等一系列石油替代品的兴起,以及电动车的普及,未来市场对石油不会再新增太多需求,石油供求关系依然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扭转,原油价格的大幅回升缺乏需求的支撑。

  除了石油外,橡胶的供过于求局面亦将持续。2005年以来,橡胶价格的上涨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能扩张。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ANRPC)对全球各国2006以来新增种植面积统计显示,2006年开始,天然橡胶推动了越南、泰国、中国等国家大幅度增加天然橡胶的面积。

  据ANPRC统计,2006~2012年,全球共新增种植面积1896.1千公顷。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报认为,考虑农民在价格下行下不急于开割,以平均8年开割测算,2006~2008年间的大面积新增种植为2014~2016年带来大约47万吨~61万吨新增量。

  IRSG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橡胶需求增速为2.7%,考虑到美国经济复苏带来的全球需求好转,IRSG对2014年全球橡胶需求增速预测为3.9%。2013年全球橡胶的需求量为1132万吨,产量为1204万吨,按照IRSG增速测算,2014年全球需求量为1176万吨。考虑到2006年约有300万公顷新增面积将在2014年开割,大约对应47万吨的新增产量,即使考虑到厄尔尼诺影响带来的单株3%左右减产,全球橡胶产量将达到1213万吨,依然存在44万吨橡胶将转结为库存。

  谢贵水亦认为,今明两年释放的产能是2005年之前扩张的产能。但仍有2009年后一批新增橡胶树种植的产能,正在等待释放。

  保护国内橡胶价格迫在眉睫  

    因胶价低迷,胶农选择改种,这种现象并不只发生在海南琼中。郑文荣告诉,今年以来,我国橡胶另一主产地云南,砍倒改种面积已经超过10万亩。“砍掉后种香蕉,一亩就能赚1万元。”

  此外,他认为国内胶价主要是被零关税进口商品打击得一塌糊涂。据他透露,目前橡胶进口有两种计税方式,一种为从价税,税率达20%;而另一种是从量税,无论进口多少量,税费都为1200元/吨。“假设以12000元/吨价格购买,天然橡胶的税率只有10%。”关税壁垒名存实亡。“保护国内橡胶价格首先要从关税政策入手。”郑文荣说。

  自2001年起,我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且份额稳定上升。但尽管如此,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天然橡胶的定价并无话语权。天然橡胶期货市场价格由日本及新加坡两大期货市场决定。

  董敬军则告诉,他认为,国内天然橡胶行业完全可以通过天然橡胶协会以及天然橡胶工业协会协同天然橡胶的上下游企业,稳住国内橡胶的价格。

  “作为上游不希望橡胶价格太低,也不希望太高。作为下游生产企业,他们也一样。橡胶价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打击上下游的积极性。我们非常希望行业协会可以协同上下游,稳住橡胶价格。”董敬军告诉,他认为,中国完全可以拥有对国内橡胶的定价权。

  而对此,郑文荣则表示,目前中国天然橡胶协会正在与中国天然橡胶工业协会沟通,希望能与后者取得共识。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目前亦正在联合上海期货交易所及工业协会,构建一个产业联盟,保护国内橡胶价格。

  “产业联盟从去年开始搭建,框架已有但至今仍未成型。”郑文荣表示。

  企业案例

  海南橡胶前三季度业绩跌95%转型高端橡胶原材料生产

  受今年橡胶价格下挫影响,海南橡胶(601118,SH)前三季度业绩大幅下滑。财报显示,1~9月,海南橡胶实现营收77.2亿元,同比减少6.85%;实现净利润810.7万元,同比下滑94.98%。

  海南橡胶董秘董敬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橡胶市场价格非常低迷,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空前严峻。作为橡胶行业的“领头羊”,海南橡胶继续保持传统经营方式就会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公司提出调整产品结构,进军高端军用、航空等领域橡胶产品的原材料生产。

  1~9月净利下滑超九成

  继上半年净利下滑97%之后,海南橡胶下半年未能扭转业绩颓势。三季报显示,公司1~9月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1.61亿元,下滑至810.7万元,跌幅高达94.98%。

  海南橡胶在三季报中表示,业绩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当期橡胶产品价格下跌。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自2012年以来,海南橡胶净利润持续下滑,今年上半年一度创下97.23%的最大跌幅。海南橡胶在半年报中称,受经济形势影响,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下跌至周期低谷,2014年上半年橡胶价格水平在14000元/吨窄幅波动。而东南亚天然橡胶主产区橡胶产量未受价格低迷而明显减产,供给略大于需求,导致橡胶下游产业需求不振,公司经营承受巨大压力。

  今年9月,受泰国抛储事件影响,国际橡胶价格急速下滑。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主力合约ru1501从7月初的16320元/吨一路跌至9月30日收盘时的12220元/吨,跌幅达25%。

  据董敬军介绍,海南橡胶拥有353万亩的橡胶种植基地,控制着海南岛内超过60%的橡胶资源,并控制着云南1/3的橡胶产量。除了种植橡胶,海南橡胶还拥有乳胶丝、手套以及胎面胶的生产子公司。近年来,橡胶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使得业务较单一的海南橡胶遭受巨大经营压力。“但橡胶价格预计将会有所上升”,董敬军认为。

  从传统单一转向“高端差异”

  9月份以来,橡胶产品价格依然一蹶不振。董敬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坦言,以目前的橡胶价格,海南橡胶肯定已经在成本价以下经营,但其并未透露公司具体每生产1吨干胶的成本价是多少。

  “现阶段,胶价低迷,海南橡胶所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空前严峻,因此公司必须拓宽产品线,调整产品结构,进军高端产品制造,实行企业转型。”董敬军表示。

  “公司从诞生到成长壮大,一直是个种橡胶的”,董敬军说,如果继续保持传统运转,公司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其指出,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海南橡胶的产品结构要从“传统单一”变为“高端差异”,以科技创新加快企业转型。

  今年3月,经空军装备部批准,海南橡胶与中橡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共同建立“空军航空橡胶科研生产中心”,建立天然橡胶自主研发、生产、保障的技术体系、提高国产天然橡胶的性能。

  董敬军告诉,公司希望通过空军,辐射到海陆空三大领域,帮助实现国内军用、航空等高端性能原材料及生产技术的自主供给。

  11月17日,海南橡胶联合清华大学发起成立 “中国先进橡胶产业联盟”。

  产能观察

  中国橡胶“过剩”怪圈:年进口天胶200万吨 海南胶林弃割

  从1954年被确定为战略性物资橡胶的种植基地至今,海南橡胶已经拥有810万亩种植面积以及42万吨年产能力。但在国内橡胶产能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国并未摆脱天然橡胶大量依赖进口的命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4年1~10月我国进口天然橡胶210.7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3.47%。

  一方面,中国橡胶产业80%依旧依赖进口;另一方面,胶农弃割弃管,大量橡胶产能废弃。中国橡胶产业为何会陷入“过剩”怪圈?中国企业为何舍近求远,依赖进口橡胶?中国橡胶产业该如何转型升级?《每日经济新闻》就此进行了调查。

  国内一半橡胶由海南输出

  如今,中国橡胶种植面积已达1710万亩,年产量86.48万吨。

  而在海南,橡胶种植面积已达810万亩,每年中国有一半的橡胶产量从海南输出。

  《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到,自1906年第一株橡胶落地海南以来,海南橡胶产业经历了3次大发展。第一次是在1958年前后,在美英等国联合周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的背景下,海南被视作战略物资橡胶的主产地;第二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土地改革分田到户之后,海南农民开始大规模加入橡胶种植队伍;第三次是在近十年。2003年以后,在橡胶价格不断上涨的催化下,国内橡胶产业以平均每年47万亩的新增面积不断壮大,其中2008年,中国一年新增种植量就达80多万吨,而海南的橡胶种植面积也从2002年的553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810万亩。

  海南橡胶产业分为农垦和民营两类。据海南橡胶(601118,SH)董秘董敬军介绍,海南橡胶目前在全省有25家基地分公司。农垦农场产胶交到农垦的加工厂,最后汇集到海南橡胶集团。而民营橡胶,胶农则会将胶水交到县城里的橡胶收购站,收购站再统一收集,卖到加工厂,加工后的标准橡胶或者乳胶,再销往内陆下游生产企业。

  董敬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公司控制着海南省60%以上及云南省1/3的橡胶产量,集团的标胶或者浓缩胶乳主要流向下游轮胎制造企业,也有一部分进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仓,另外一小部分销售给其他橡胶产品生产企业。

  虽然控制海南省甚至全国不小份额的橡胶资源,但海南橡胶集团在国内橡胶市场并没有定价权。“橡胶的定价是市场行为”,董敬军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橡胶市场已与国际市场接轨,除掉关税因素,国内外橡胶价格相差不大。

  国内企业更倾向使用进口胶

  采访了解到,国产胶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虽然价格较低,但并未出现严重过剩。

  “市场低迷的时候,国产胶就比较难卖,但价格放低一点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还是能卖给下游生产企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橡胶研究所产业经济课题组研究员莫业勇表示。

  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国内橡胶“难卖”的原因是,国内企业更倾向使用进口橡胶,而国内产胶多用于生产低端橡胶产品。一位不愿具名的轮胎上市企业董秘表示,国内大型轮胎生产企业基本使用进口原料,而这主要是因为国产胶质量不稳定。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所副所长李普旺指出,橡胶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工艺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橡胶初加工产品质量。而在海南,民营橡胶难统一管理以及国营橡胶中普遍存在的刺激割胶现象也影响了国内橡胶的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刺激割胶的现象在海南甚至全国产区都普遍存在。所谓刺激割胶,其实是胶农或者胶工在割完胶之后,往割创口涂上一种叫做乙烯利的化学物质,而刺激割胶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产量。“但这样会导致胶水里的非胶成分增加,从而导致初加工得来的浓缩乳胶质量差,”莫业勇表示。

  中国天然橡胶业协会秘书长郑文荣告诉,在我国刺激割胶是被允许的。“有相关的规定,针对不同的树龄,对涂抹的乙烯利有规定的浓度,一般浓度在1%-3%都是没问题的。”

  海南橡胶董秘董敬军对农垦农场刺激割胶也毫不避违。“但有个别农场会使用高达6%浓度的乙烯利进行刺激割胶,”他表示,在我国,海南和广东对乙烯利的使用浓密把控相对严格,但云南则是“放羊式的发展”,高浓度刺激割胶现象会比较严重。

  “97%的国营橡胶会进行刺激割胶,剩下的3%是幼苗。而民营橡胶中刺激割胶的占比大概为30%左右,”莫业勇表示。

  多位业内人士反映,刺激割胶会导致胶水中非胶成分增加,从而降低其生产的浓缩乳胶的质量。而浓缩乳胶恰好是特种橡胶的生产原材料。“即使是3%以下的浓度,也还是有影响的,”莫业勇表示。

  民营农场难统一管理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海南橡胶以农垦为主,土地改革分田到户之后,把部分橡胶地划分给了农民,农民开始加入了橡胶种植队伍。而地方县市也开始组织自己的地方国营农场。

  在海南,橡胶经过60余年发展,截至2013年,海南省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已达810万亩左右,其中农垦386万亩,民营424万亩。民营又分为地方国营和农民种植两部分,地方国营农场一般由县市政府相关部门管理。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副所长谢贵水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国内的橡胶产业模式与国外的并无太大的区别。在橡胶最大出口国泰国,橡胶种植也分为国营和民营两种,但以民营为主。民营种植一般以小胶园的形式存在,占80%以上。“所以在泰国,民营橡胶也存在技术推广困难这种情况。”

  “我们的种苗都去苗圃买的,他们说什么是什么,我们又不懂,一般种到割第一批胶的时候,才知道胶水多不多,产量高不高”,琼中县崩坎村村民李文安告诉。这也是海南胶农都面临的问题。而在良种推广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一直在研究,但据了解,目前只会其研发的热研7-33-97品种得以在海南民营中推广,大范围种植,产胶量相对较高。

  “海南民营橡胶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种植品种不全,”琼中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廖孝文总结道,另外,民营橡胶还存在种植技术、割胶技术相对落后以及用工水平以老弱病残劳动力为主等问题。

  廖孝文表示,民营割胶技术的跟不上,直接导致民营橡胶相对国营单产量偏低。

  “现在民营技术还是跟不上农垦,因为我们的面积小,难以统一。总的来说,统防统控,效益会更明显,”廖孝文告诉。

  郑忠光也表示,民营橡胶由于种植零散、不集中。胶农管理比较随意。“想下肥就下肥,想割胶就割,不想割就休息。”也因为这样,部分胶农的橡胶树甚至只能割10年胶就被淘汰了,而正常的橡胶一般有30年的割胶期。

  “农民没有战略性的概念,要保住橡胶的战略性定位,国家就应该保护橡胶的价格,跌破了一定程度就要给予农民一定补贴,”郑忠光表示。

  亦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国产胶质量不稳定其实更大原因是国内气候造成。谢贵水告诉,气候的变化会导致产胶干含量差别很大,这也会影响最后输出初加工橡胶产品的稳定性。“国内生产的橡胶肯定是在国家标准以上的,但干含量高低的差异,对下游加工厂来说,使用起来就会比较麻烦。”

  产业出路

  高性能橡胶缺位60年海南橡胶产业路在何方?

  从1952年国家确定天然橡胶的战略性地位并成立专门研究所至今,已经经过62个年头。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由于橡胶深加工技术的缺乏,国内高性能橡胶产品,如军工、航空橡胶器件的原材料基本依赖进口,甚至连避孕套、轮胎等产品的原材料大部分都需要进口。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李普旺告诉,这是因为国内初加工工厂生产标准不一,导致最终的橡胶加工品标准不一,无法达到企业的生产标准。

  直到2010年,随着国内航空、轨道交通等企业提出高性能橡胶产品原材料应自给自足,高性能橡胶国产化方才起步。

  高性能战略产品缺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作为战略物资的橡胶受到禁运不能进口。由于橡胶是典型热带作物,当时被认为只能在北纬17°以南,赤道南或北10°以内的热带地区生长,中苏两国遂决定在中国海南建立橡胶生产基地,以保证战略物资的自给。1952年,国家确定了天然橡胶的战略性地位,并成立专门研究所致力于橡胶育种、栽培及初加工技术研究。

  1982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以下简称橡胶研究所)打破了橡胶只能在北纬17°以南生长的“常识”,橡胶开始在我国北纬18°~24°地区大面积种植。

  然而,在2010年之前,我国仅止步于橡胶初加工领域的研究,对于精深加工研究甚少。“橡胶下游化学产品有十几万种,而且有专门的军工企业和部分大学在研究,应该没有哪个单位能够包罗几万种的橡胶产品研究。”橡胶研究所副所长谢贵水坦言,橡胶研究所只负责种植、管理、割胶、初加工环节的研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以下简称加工所)副所长李普旺也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在2010之前,加工所一直从事初加工的生产工艺研究,“这是因为之前并未认识到 (军工、航空等精深加工)这方面的需求”。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在高性能橡胶深加工方面缺位,我国军工、航空,甚至避孕套、部分轮胎等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乳胶原材料。

  直到2010年,一些航空、轨道交通企业找到加工所调研,提出希望实现高性能战略产品原材料国产化的想法。自此,加工所才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橡胶原材料才开启国产化。

  今年以来,海南橡胶集团开始与军工企业合作,进军高端橡胶产品领域。据海南橡胶方面表示,目前,他们已经具备利用国产胶生产航空轮胎的技术。

  初加工产品标准不统一

  据了解,制造企业往往都针对一种材料设置生产线。每一批原材料,进厂之前都要接受一系列检测,符合生产标准的才能用于生产产品。但是国内由于初级加工厂不统一规范生产,导致初加工产品标准不一。而一些制造企业为了保证原材料的稳定性,往往选择进口国外原材料。

  李普旺告诉,橡胶初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受到各个环节的因素影响。“从种植的品种,到胶农割胶,再到初加工的工艺流程,都会影响到最后初加工成品的标准和质量。”

  据其透露,胶农在割胶过程中,可能为了追求利益,往胶水里添加非胶成分,通过掺假提高收益。或者胶农为了刺激割胶,非有意识地往胶水加入非胶成分。在初加工过程中,加工工艺每一个环节的不规范处理,每一道加工程序控制不好,比如胶粒烘干温度的差异,都可能会导致初加工得到的成品质量不同。

  从海南橡胶集团金福加工厂了解到,橡胶初加工分为两种。一种为标胶,初加工的步骤为:鲜胶乳过滤、鲜胶乳混合、凝固、压薄输送、压皱造粒、橡胶粒子准备干燥、自动化干燥,干燥过后将产品包装,送往成品库。而乳胶的加工则通过离心机,通过不同的速度,离心沉淀得到乳胶。

  但胶乳的保鲜又是企业面临的一大头痛问题,“乳胶跟纯牛奶原理类似,要把保鲜做好,乳胶才不会坏掉。”李普旺说。

  李普旺告诉,目前国内避孕套以及部分大型轮胎生产企业,往往都倾向于从马来西亚进口乳胶产品作为原材料。有能力的企业,甚至会选择自己在海外承包种植地,自己加工原材料,以保证产品稳定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轮胎上市公司董秘告诉,据其了解,国内大型轮胎企业的原材料均为进口天然橡胶。“不是因为喜欢用国外的,而是国内橡胶稳定性较差。橡胶原材料在进厂生产之前都要经过检测,如果橡胶组分相差太大,会影响产生出来的轮胎质量。国内橡胶在拉力等性能上比国外的稍弱。”该董秘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国内有四季温度变化的原因。

  对此,加工所通过研究,已有一套相对标准的生产工艺流程,给国内橡胶产品初加工工厂参考。“但是我们只是服务机构,并非行政部门,不能强制加工生产企业完全按照我们的标准去做,”李普旺表示。

  海南橡胶产业路在何方?

  海南坐拥全国50%以上的橡胶资源,但天然橡胶产业颇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意味。据《每日经济新闻》调查了解,海南岛内至今没有一家轮胎厂,海南橡胶集团旗下只有生产乳胶丝、手套以及胎面胶3个制造公司,而上述橡胶产品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属精深加工领域。

  对此,多位海南橡胶业内人士告诉,这是因为海南经济不够发达,而设厂需要大量配套设施。而且,即使工厂在海南生产产品,但大多还是要到内陆做销售、推广。

  而对于海南橡胶产业如何升级,业内人士表示,首先国家要重视橡胶产业,加大对国内橡胶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关税政策等,保护橡胶产业的发展。

  中国天然橡胶业协会秘书长郑文荣认为,从产业模式本身来看,海南乃至国内橡胶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橡胶生产技术投入不足。“但栽培技术的推广我们已经在做。”

  海南橡胶董秘董敬军则认为,海南橡胶产业甚至是国内橡胶产业的升级其实就是海南橡胶集团的产业升级问题,而海南橡胶集团将通过升级产品结构、加强企业自身生产管理、加大高端橡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来实现转型升级。

  一位不愿具名的橡胶产业研究员则认为,海南橡胶产业的升级,最重要的是海南橡胶集团等企业要真正把橡胶当做一种产业来经营,而不是一亏损就找国家要补贴。企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可到国外设立种植基地。

(责任编辑:HN026)


评分:     

评论列表(0)
第 1- 0 条, 共 0 条.

您需要 [注册] 或  [登陆] 后才能发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