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量化网 资讯频道 商品期货 能源 国际产能合作:更高智慧

[转] 国际产能合作:更高智慧

2015-09-16 14:34 来源: 赵刚 浏览:381 评论:(0) 作者:开拓者金融网

  所谓国际产能合作,超越了简单的产能输出概念,中国将根据合作国经济现实状况和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支持,并帮助其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也就是产品输出+能力培植。

  文•赵刚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与哈萨克斯坦顺利开展产能合作试点,打响了国际产能合作的头一炮,也标志着中国“走出去”战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走出去”战略中国政府已经力推多时,但是因为前些年时机尚未成熟,各种机制也不完善,战略实施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当时,国内经济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巨大,大多数企业没有“走出去”的迫切性,发展最多的是产品出口业务,至于在国外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加工,鲜有尝试者。此外,国家层面没有形成整体性规划、政策协调力度不够,企业层面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与必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走出去”的步伐。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放缓,产能过剩局面凸显,企业“走出去”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幅度增加。同时,放眼全球经济,其实存在产能不足的现象,东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很多发展中国家缺乏工业品的自主加工生产能力,严重依赖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走上了产能输出道路。但是单纯地输出产能,在国际上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指责,中国产能输出势必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于是有些国家便打出“中国产能输出是在把过剩的、被淘汰的落后产品销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旗号在国际上败坏中国名声。其次,承接中国产能的发展中国家也会觉得中国是在压榨自己,从自己身上攫取利润,从而对中国企业产生抵触心理。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需要更高智慧的策略来实现“走出去”,支持中国企业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于是,国际产能合作策略应运而生。

  产品输出+能力培植

  所谓国际产能合作,超越了简单的产能输出概念。中国的定位不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方,而是在与合作国进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合作国经济现实状况和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对其提供产品支持,帮助其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也就是说除了产品输出,中国还承担起了培植合作国经济发展能力的责任。

  首先是优质产品输出。当前,在参与世界贸易的500多项工业制成品当中,中国有220多项产能世界第一。针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工业装备领域和消费品领域拥有一揽子优质产品输出能力。在这些领域中,中国有些技术,如高铁、特高压等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核心竞争力,有些技术虽然并非世界顶尖,但性价比非常高,相对来说更契合产能输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比如在印尼,煤炭开采设备以前大都采购自小松或卡特彼勒等国际大厂商,但是这些设备价格高昂,而当地服务又跟不上;后来三一重工(600031,股吧)、徐工、中煤等中国企业的开采设备进入印尼市场,价格便宜、维修服务到位,很快就受到了当地市场青睐。

  其次是帮助合作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与自主创新体系。中国企业在合作国投资办厂,必然会将自有技术引入相应国家,同时也会对当地劳工进行培训。这种本土化发展思路曾经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帮助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现在正在以“产能合作”的形式由中国传导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相应的发展经历,自然可以更好地指导合作国。

  在过去,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更多地停留在只谈政治的务虚层面,没有现实抓手。现在以产能合作为立足点,中国可以更多地指导合作国做一些实事,真正实现双赢,这样把双边关系充实起来,友好交往基础也会更牢固。

  拷贝中国模式

  凡事都应有章法。国际产能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拿能源开发来讲,它不仅涉及到能源企业的设立,开采设备的购买,矿山、油田、发电厂等的建设问题,还会涉及公路、铁路、港口、电网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运维。为了实现最终的双赢局面,双边政府有必要在合作规划方面做出认真、详细、务实的部署。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地政府对自身资源、能源禀赋并不了解,经济开发更是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国家,中国政府可以派驻一些调查与勘探人员,援助它们建立起科考团队,进行地质资源勘探。这样不仅可以让合作国充分发掘自身经济发展基础,也可以让中国企业掌握第一手的调研资料与数据,在产能合作过程中做到先入为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合作国进行经济发展规划,利用中国的发展经验,根据合作国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工业化程度,对其能源开发布局、交通运输网络建设、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合理指导。这样做至少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在协助规划过程中,中国可以顺利地将自己的技术标准纳入其中,让合作国的科技研发体制沿着中国的技术路线前进。这样可以让合作国与中国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旦形成路径依赖,就可以保障在几代人之内的良好合作关系。其二,受到自身发展水平限制,很多国家政府或者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需求量有多大。这就要求中国通过理念与规划去加以引导,形成对中国产能的合理需求。

  政府为企业护航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国际产能合作无疑是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良机。此时,需要企业摒弃相互排挤、恶意竞争的窝里斗行为,抱团前行,争取在合作国集中建立开发区、工业园或者科技园,形成自己的配套机制。这样,企业更有可能争取到当地的优惠政策,也有利于集体跟对方谈判。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在合作国寻找一个比较好的合作伙伴。两国之间往往具有巨大的文化与制度差异,在对当地人、当地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态度去闯,很可能会吃亏。因此在当地有一个经验丰富、具备一定优势的合作者,对于中国企业成功站稳脚跟非常关键。二是不能唯利是图,在获取合理利润的同时,企业要注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凡是“走出去”比较成功的企业,在这两方面做得都比较到位;而失败的企业大多数是因为忽视了这两点。

  当然,企业远赴国外,中国政府的保驾护航是万万不可缺位的。在这方面,政府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引导、支持、协调、保护。比如,不同国家之间法律、国情、政局等千差万别,中国政府对这些内容的了解程度必然比企业更加全面深入,可以利用信息优势,针对不同合作国制定差异化的引导政策,为企业该走到哪儿去,去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提供一个指南。又如,可以把产能合作政策纳入政府间合作机制议题,就相关的劳务雇佣、土地使用、税费缴纳、企业合作模式等问题进行磋商并形成一致意见。这就相当给产能合作加上了一个法律保证,有了政府信誉背书,企业“走出去”的底气也会更足。再如,政府应该设立一个囊括所有“走出去”企业的协调服务机制,让企业在国外出了纠纷、有了问题时可以获得及时支援。合作国出现类似政治危机等不稳定状态预兆时,企业可以第一时间获得预警通知。当危机真的来临时,政府应该能够迅速调集力量来保护企业的海外利益。

  (作者系科技部、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办公室副主任)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


评分:     

评论列表(0)
第 1- 0 条, 共 0 条.

您需要 [注册] 或  [登陆] 后才能发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