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量化网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国内 尴尬的期货研究所:靠什么留住人才

[转] 尴尬的期货研究所:靠什么留住人才

2013-12-06 01:56 来源: 证券时报网 浏览:479 评论:(0) 作者:开拓者金融网

   刘雁

  “在那里,你看不到美好的未来,每天做的事也毫无成就感。”28岁的王华向坦言。三个月前,他刚从国内某大型期货公司研究所离职。

  “曾经我以为进入期货公司好歹算迈进了金融机构,但没想到期货公司在国内的地位如此边缘,而研究所定位之尴尬更是令我感到意外。”王华谈及离开期货业颇有几分失落。

  王华的际遇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下期货研究所的困境,即便是已经崭露头角的知名研究员,大多数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行业。

  据王华介绍,在其担任期货研究员的两年时间中,主要工作就是撰写日报、周报和月报,偶尔撰写一两篇研究报告。“那些报告与产业结合得并不密切,当然也有个别期货公司研究部与产业结合比较好。”他说。

  而期货研究员待遇水平偏低更是业界普遍现象。“大型期货公司的普通研究员每月也就7000~8000元,中型期货公司则只有5000~6000元。”王华说。

  而最终令他下定决心转行的是公司开始对研究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整。去年年底,他所在的期货公司要求旗下部分研究员转型做营销,这引发许多研究人员离职。

  这正是期货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家期货公司研究所负责人称,由于研究部是一个成本控制中心,为压缩成本,公司只能把一部分研究人员下沉到业务部门去,但这样很容易导致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人才流失到其他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期货研究所目前来自投资咨询业务的收入总量不到千万,难以支撑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距离盈利的目标遥遥无期。

  采访发现,目前很多期货公司研究所的定位并不明晰,有的更像是一个综合部门,不仅承担着研究工作,还承担着战略部、营销部,甚至总经理秘书的工作。

  东海期货总经理王一军表示,随着期货业经纪业务持续萎缩,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未来主要依赖投资咨询和理财服务,而研究力量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面对期货行业的变化,如何设计更好的机制以留住研究人才成为考验各家公司的一道难题。对此,不同期货公司采取了不同策略。譬如,招商期货副总经理黄耀民认为,不应该以报告的数量来考核研究员,考核机制应该偏向于与产业结合的形式。

  中信建投期货副总经理杨军则表示,随着期货上市的品种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研究需要向更高层次转化,研究员的定位也应该从基础的研发工作转向深度开发,把传统的研发工作下移到业务部门,让研究部门可以专心做深度研究。


评分:     

评论列表(0)
第 1- 0 条, 共 0 条.

您需要 [注册] 或  [登陆] 后才能发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