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量化网 资讯频道 新闻资讯 国内 重视货币的期权、行为驱动和资产配置功能

[转] 重视货币的期权、行为驱动和资产配置功能(1图)

2014-02-26 11:15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浏览:385 评论:(1) 作者:开拓者金融网

重视货币的期权、行为驱动和资产配置功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货币是标志着社会财富的价值符号。在当今中国,根据人类对社会财富及其内在价值的需求、创造和分配的历史与现实,重视研究和发挥货币作为特定符号所具备的期权、行为驱动和资产配置的功能,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和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货币具有期权功能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物物交换因以货币为中介且滞留到下一次购买,在时间和空间上割裂了实物交易的即时交付过程。货币从起源到现在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古代的刀、布,还是当前的虚拟电子货币,都象征在实物交易中替代即时的物品或服务,而在未来实现的权利。其中,货币履行了传统金融理论中货币职能的三个方面: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三者均涉及“期”和“权”结合的工具职能属性。应特别指出,在西方货币理论中,对应支付手段的英语词组一般表述为“the instrument of deferred payment”,即“延期支付工具”。我们在翻译成中文时,往往有意无意地略去了“延期”这一定语,认为支付的延期性质是不言自明的,进而在词义及理解上忽略了货币天然具有的期权功能。马克思认为,商品变为货币是“惊险的一跃”,其与货币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所凝结的无差别社会劳动时间,是货币的价值基础。凯恩斯在《通论》开始部分提到,应按“社会总产量”确定货币量,但是,仍然从心理需要出发,认为在一般研究中忽视了货币“延期指令”(deferred command)作用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得出了未来现金流折现的定价方法。不过,西方理论也没有过分强调这种期权功能的现实意义。这种对现在和未来关系的认识,与“未知生,焉知死”、重视主体终极关怀的东方文化和以“上帝的天堂”为归属、重视客体终极关怀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共同的现实基础,都不无关系。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交易虚拟化趋势日益加速,存在大量向未来时期和未知地域平稳转移现在的价值,进而增强对货币的期权功能的实际需要。这在总体上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复杂性及其混沌效应,同时在结构上衍生出“期权之上的期权”,即以多种货币、多种实物和无形资产构造的跨期金融工具,如CDS、CDO、ABS、MBS、期权、期货和掉期等,并产生以期、现市场对冲套利为核心的各类信用交易。

  人类对社会财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货币的复杂社会属性,从而决定了以热力学方程或无风险套利方法为基础的期权定价模型具有普遍适用性。在雷曼兄弟破产案及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实施了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美国出台了通过货币量化宽松来维持低利率的制度法案。这些举措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众多反思,对于如何利用货币的期权功能做好结构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似乎还需要新的思路,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因此,在确定货币自身的定价、解决金融危机问题和运用宏观金融调控政策时,应当考虑货币的期权功能,通过理性预期途径,采取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货币具有行为驱动功能

  货币能够驱使人们的行动,一方面是由于其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可以满足个体特定需求,另一方面货币自身在实际价值的基础上,作为抽象和虚拟的价值符号,可以从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形成虚构的信息,从而影响人类个体乃至群体超越时空的分析、判断、决策和行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价值形态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和两大部类之间的运动关系,归纳出货币是第一推动力,但没有界定产生这种推动力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凯恩斯曾提出“动物精神”的不可替代作用,在12种个人和企业储蓄动机中,确立交易性、谨慎性、投机性偏好的主要作用,认为从社会看来是“固定”的投资,在个人看来却是“流动”的,因而推动了投资市场的发展。现代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并没有作深入的成因分析,只是归纳了大量经验案例,或者是“亡羊补牢”式的应对策略。关于货币对人类行为具有驱动功能的深入研究,目前只处于起步阶段。最近,在当代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中,发现了情绪在个体认知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这对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在经济学转型中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开启了货币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从人类体验出“货币幻觉”的客观存在,我们可以假定人类共同拥有的实际经验,是能够产生或影响时间价值的;同时基于经验认识的价值,在时空中的传递是连续的、有时差的。但是,这种传递过程本身是无价的,或成本趋近于零的。对此,常用的比喻是N个人对一个苹果的分享,只能得到N分之一,对一份信息的分享却能得到N倍。与“货币幻觉”形成反例的是,人类所拥有的对已认定为有用的实际经验的权利“知识产权”,是有期限、有价值且与时俱减的现象,也许能够反证以上假设。这说明,货币作为价值符号的动态变迁,也是反映人类个体乃至群体历史经验和创造能力发展变化的一种信号。从中国股市在资本管制条件下的波动,以及欧债危机期间欧元在开放条件下的波动之中,应该能够提炼出充分解释这种信号作用的理论结晶。

  辩证地看,一方面,非理性货币驱动行为中的熵,能够为理性预期的负熵的不断升华提供目的、动机和依据;另一方面,以稳定的价值信号掩盖自然规律或人类行为意外导致财富损失的实际风险及噪声,是持续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效保障。为此,在经济全球化、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汇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货币在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行为驱动作用和前提条件,以及货币促进人类经验价值传播的机制和渠道,为实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升级版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

  货币具有资产配置功能

  社会财富的现状和有关制度,已经给定了人类拥有的各类资产在空间和数量上配置的结构和比例。在此基础上,货币对于资产配置具有特殊的功能,通过直接增发货币,或者通过发行各类具有乘数杠杆作用的货币金融工具进行间接增发,如国债、CD、“余额宝”、比特币等,在单位货币权利通过法定面额确定为等价的前提下,受增发渠道和机制的作用,实现资产的增量配置功能。

  货币的增量发行,对个体、社会、市场的地位和权利进行了重新确认或增减调节。这是一种以最低成本影响社会财富及其制度变化的方式。因此,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回顾不难发现,在宏观层面,货币制度改革是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直接决定了其兴衰更替的进程。从宏观上讲,金融既包括公共金融或财政,又包括非公共或传统的金融。这是由财政金融涉及的资金在本质上的一致性、调节对象的一致性、在资产配置过程中功能作用的一致性所决定的。马克思由剩余价值理论得出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一般规律,使得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并积累了通过国民经济再分配抵御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有益经验。凯恩斯根据市场存在预期的条件下,资产价格波动幅度一般大于利率波动幅度的特点,认为在增加就业上,政府扩大投资比用货币政策调节利率更为有效。财政资金的运行机制以“公共池塘”及委托代理性质的基金模式为主,传统金融资金的运行机制以商业性质的信用交易模式为主,二者的成本―税率和利率具有隐性和显性的分别,使得财政资金给人以“免费午餐”的幻觉,更容易调动人们接受财政资金及其特定投资方向和附加政策条件的积极性。

  重视和研究货币的资产配置功能,有利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高生产、交换、消费、储蓄、投资及宏观调控的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和风险,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金融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总行)


评分:     3

评论列表(1)
第 1- 1 条, 共 1 条.
  1. haoxin #1 | haoxin
    2014-02-26 17:02:47
    新浪微博分享关口错误

您需要 [注册] 或  [登陆] 后才能发表点评